在我們日常飼養的龜龜中, 有多少正處在“緊迫”中呢?
“緊迫”的表現有輕有重, 簡單的說, 處在“緊迫”狀態下的個體, 其實就是處在一種亞健康狀態, 輕到僅僅是不活躍, 食欲不振;重到各種併發症一起表現。 但很多時候, 我們更需要關注的, 是如何避免龜龜陷入“緊迫”。
有關導致“緊迫”產生的原因如下:
一、環境不適
這裡面有諸多因素, 甲骨文論壇一直宣導的土養, 陽光, 半開放甚至散養, 都是希望飼主可以儘量將龜龜的飼養環境佈置的貼近自然, 或者說更容易讓他們適應其中。 但很多環節並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
二、疾病
這是很多國外文獻都會提及的內容, “緊迫”與疾病, 在很多情況下互為相長。 “緊迫”本身使疾病加重, 疾病同時也導致個體更加“緊迫”。 特別是在環境無法讓個體放下戒備的前提下。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東南亞的野生個體會在人工飼養下持續拒食, 反復爛甲, 最後甚至會有寄生蟲爆發等現象發生。 而在國外學者對於陸龜幼體飼養的文章中, 也會見到有對於“緊迫”導致幼體產生營養代謝障礙疾病的舉例與描述。 這是無論東南亞個體還是南美洲個體都會發生的囧況, 也許我們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