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白點病。
病原體: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 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 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 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 尤以皮膚為普遍。 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後, 就鑽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 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 在胞內生長發育, 變為成蟲。 成蟲衝破囊胞落入水中, 自由遊動一段時間後落在水體底部, 靜止下來, 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 胞囊裡的蟲體分裂法繁殖, 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 幼蟲出來, 在水中自由遊動, 尋找寄主, 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
症狀: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 魚體感染初期, 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佈, 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 幾天後白點佈滿全身, 魚體失去活動能力, 常呈呆滯狀, 浮於水面, 遊動遲鈍, 食欲不振, 體質消瘦, 皮膚伴有出血點, 有時左右擺動, 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遊動蹭癢, 游泳逐漸失去平衡。 病程一般5~10天。 傳染速度極快, 若治療不及時, 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 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 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 當水溫升至28℃時, 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多採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