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病診斷與防治, 水溫劇變。 魚類是變溫動物, 體溫隨水溫的變化而改變。 如果水溫急劇上升或下降幅度大, 魚體不能適應, 就會產生應激反應.重者發病甚至死亡。 不同的魚類在不同的發育階段, 對水溫有不同的適應性範圍。 超出其適應範圍, 尤其是水溫急劇變化, 就會出現“感冒”症狀, 甚至死亡。
(2)水質惡化。 影響養殖水體水質變化的因素, 主要涉及水源、有機成分的數量、生物因素、底質以及氣候的變化等。 水源不豐富.水體中有機質成分過多, 微生物分解旺盛, 水質會惡化;夏秋季節.氣候突變也會引發池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 導致水質惡化的現象;池水pH低於6或超過9, 魚池底質中重金屬鹽類(鉛、鋅、汞等)含量較高.或工廠排出的廢水中含有害物質污染水源等, 均可直接導致水質惡化。 水質惡化, 水中的溶氧降低, 硫化氫、甲烷等有害氣體出現, 病原生物大量繁衍,
(3)溶氧缺乏。 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對魚的生長和生存至關重要。 當池水溶氧低到2 mg/L時, 鰱、鱅等很多魚類就會出現浮頭: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 就會因缺氧窒息死亡。 即使在可忍耐的低氧環境下生存, 魚體的抗病力也會下降, 會直接影響其正常生長。
2.人為不利影響
(1)放養密度過大和混養比例不合理。 養殖水體中, 魚類放養密度過大或混養比例不合理, 飼料不能滿足各種魚類和魚類各階段生長的需要, 再加上飼養條件不配套, 易出現營養不良, 也易發生病害。
(2)飼養管理不當。 養殖過程中沒有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的原則, 飼料品質差, 甚至投喂不清潔、腐爛變質的飼料。
(3)操作不慎。 拉網圍捕魚種或運輸魚種時操作不慎, 很容易擦傷魚體, 使其鱗片脫落, 引發病魚類原生物感染發病。
3.生物因素致病
一般常見的魚類病害, 多數是由各種病原生物傳染或侵襲魚體所致, 如病毒、細菌、黴菌、少數藻類、原生動物、蠕蟲、甲殼動物等.在一定的條仵下, 都可引發魚體致病。 此外, 水老鼠、水鳥、水蛇、蛙類、魚食性魚類、水生昆蟲、水網藻等, 在某些環境下, 可直接吞食或間接危害到魚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