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肆捕殺導致巨型動物的滅絕
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日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澳洲4萬年前巨型動物的滅絕並非由氣候因素造成,而是人類大肆捕殺導致的。這些遠古滅絕巨型動物包括:大型有袋哺乳動物、大型爬行動物和不能飛行的大型鳥類。
Diprotodon是澳洲體型最大的有袋哺乳動物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1月22日出版的《國際科學》雜誌上,兩位澳大利亞科學家聲稱,改良型測定年代的方法顯示在早期人類居住在澳洲之後,人類和巨型動物僅共存了很短時間,並強調人類的獵捕行為導致巨型動物的滅絕。
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理查-羅伯茨(Richard Roberts)教授和阿德萊德大學巴里-布魯克(Barry Brook)教授指出,對巨型動物化石的骨骼和牙齒最新測定年代方法分析表明,它與澳洲原始土著居民使用工具的年代並不相符。
布魯克說:“科學家多年以來辯論焦點在於究竟是人類活動還是氣候變化導致遠古物種的滅絕,我們發現更新世末期巨型動物滅絕持續的時間很可能超過150年,早期人類進入澳洲地區居住時,當時的氣候已明顯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觀點認為導致遠古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而並不是氣候變化。”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西部一處考古遺址——“溫泉艙”顯示出遠古骨骼化石的差異性,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巨型袋鼠、巨型鳥類和犀牛大小的有袋哺乳動物Diprotodon的化石,據悉,Diprotodon是澳洲體型最大的有袋哺乳動物,這些骨骼化石都位於同一沉積層,曾經是早期人類的使用工具,這將證實早期人類曾與澳洲巨型哺乳動物相處同一時期。
羅伯茨教授稱,通過對遠古骨骼化石的分析顯示,在“溫泉艙”考古遺址,早期人類的人工製品和巨型動物化石共存了數千年時間,一直持續到這些巨型動物滅絕消失。該考古遺址並未發現巨型動物完整的骨骼化石。這項研究暗示早期人類在6萬-4.5萬年前抵達澳洲,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導致巨型動物滅絕的主要因素,早期人類不僅大肆捕殺它們,而且嚴重破壞影響了它們的棲息環境。
布魯克教授指出,之前在一些考古遺址還發現幼體巨型哺乳動物的骨骼殘骸,比如:袋鼠島、維多利亞東部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高地,這些遺址發現的骨骼殘骸年代要比“溫泉艙”的骨骼殘骸還要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