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嘴鸚鵡
【物種名稱】 巨嘴鸚鵡
【又 名】 麒麟鸚鵡
【拉丁學名】 Tanygnathus megalorhynchus
【英文名稱】 Great-billed Parro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
【整體概述】
在鸚鵡養殖業中,巨嘴鸚鵡的數量非常稀少,尤其是在亞洲以外的國家,但在許多國家,人工繁殖鳥價格不扉,而在飼養與照顧上較其它中大型鸚鵡困難,臺灣島內現有少數僅存的巨嘴鸚鵡幾乎全為從野外捕獲的走私鳥,它們的族群數量因為棲息地破壞與人類捕捉而快速下降中,約有6-8種亞種,它們與近親--藍頸鸚鵡(Blue-naaped Parrot)及藍背鸚鵡(Blue-backed Parrot)長相十分雷同,但巨嘴鸚鵡的體型明顯較大許多,巨嘴鸚鵡是少見的寵物鳥,但是卻是安靜、個性溫馴、說話能力佳的種類。
體長:各種亞種體型稍有差異,約38-43cm。
主要棲息在低地森林、海岸區森林、紅樹林、農耕區等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常常會飛越小島間覓食與尋找棲息處,許多巨嘴鸚鵡白天時多為單獨活動,但覓食時會數十隻一起行動,在海岸地區的巨嘴鸚鵡常在傍晚時約25-100只左右聚集於棲息的樹上,飛行時常發出響亮的嘶叫聲,通常築巢于30m高的樹洞內,繁殖期約在8-12月間;人工豢養的數量不多,巨嘴鸚鵡是十分安靜沉著的鸚鵡,即使剛引入飼養,面對新環張境也不太會緊張與不安,一旦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在大鳥舍中會表現的較活潑有生氣,雖然它們的喙部很大,但是啃咬力並不是很強,但還是建議提供玩具與新鮮樹枝給它們啃咬,剛飼養時溫度不宜過低,最好不低於22度,溫差也不能過大,即使適應後當溫度低於10度時仍需多注意,餵食須提供大量的蔬菜水果作為主食。
【地理分佈】
分佈在許多小島上,包括印尼的摩鹿加群島、西巴布亞群島、爪哇東部數個島嶼、帝汶島等地區。
【繁 殖】
由於臺灣的巨嘴鸚鵡多為野生鳥數量也不多,其繁殖成果自然乏善可陳,即使在國際間巨嘴鸚鵡的繁殖也是十分稀少的,主要因仍是人工飼養數目很少;與折衷鸚鵡類似,巨嘴鸚鵡的世界裡也是以母鳥為領導地位,行為也比較強勢些,一窩約產2顆卵,孵化期約25-28天,幼鳥約在 2個月左右羽毛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