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寵物咨詢網

西洋杜鵑常見病害及防治

西洋杜鵑對環境要求較為苛刻,喜酸好濕,畏冷怕曬,不耐肥水,稍有不慎,即生長異常,發生病害。西洋杜鵑常見病害有:褐斑病、葉尖枯病、立枯病、紅葉病和小葉病等。這些病害發生後,輕者葉片變形變色、花小色暗、花期縮短、生長速度減慢;重者整株枯萎死亡,嚴重影響觀賞效果。西洋杜鵑常見病害具有一定的症狀特點和發病規律,可以採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一、褐斑病

1.識別特徵:該病是西洋杜鵑較易發生的一種葉片病害,幾乎所有栽培品種、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感病的葉片最初在表面產生大小不一的圓形斑點,不久擴展成圓形、長形或不規則病斑,直徑約2毫米~10毫米,病斑邊緣深褐色,中部呈黃白色或灰白色,稍隆起,後期病斑中部乾枯,形成圓形小孔,鄰近病斑相連可形成不規則大斑,嚴重時葉片枯死,中央散生小黑點。

2.發生特點:褐斑病是真菌病害,由葉點黴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來源於土壤中的病殘體。越冬病菌在氣候條件適宜時即可產生繁殖體,借氣流傳播,從植株氣孔、皮孔或傷口侵入,在25℃-28℃及高濕條件下發病普遍而嚴重。此外,土壤含水量大,肥料不足,植株生長衰弱時,都易誘發此病。

3.防治措施:

①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力。用腐熟或蒸汽滅菌的鋸木屑作為栽培基質,可降低病菌侵染來源,保持土壤濕潤、疏鬆、透氣、不積水,培育健壯植株,增強抗病力。

②清潔盆土,摘除病葉。結合追肥清除殘落的病葉于田外或深埋於地下,減少病源。

③適時噴施或澆灌800倍~1000倍硫酸亞鐵溶液,調節土壤酸鹼度。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藥保護,防止病害蔓延。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天~10天噴1次,共噴2次~3次。也可用多菌靈或百菌清與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以提高用藥效果,降低病菌抗藥性。

二、立枯病

1.識別特徵:該病主要發生在剛扡插不久或一年生西洋杜鵑植株上。初發病時,靠近地面的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病情發展較緩慢,隨著病斑的擴展出現凹陷,當病斑繞莖一周時,莖基部縊縮、乾枯。濕度大時,病部常有淡褐色蛛網狀的菌絲,有時能結成大小不等、褐色的菌核。

2.發生特點: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由絲核菌侵染所致。該病菌主要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株殘體上或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氣溫回升後,在土壤含水量過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長瘦弱的情況下,此病開始發生。如果澆水過多或遇雨排水不及時,造成栽培基質過於悶濕;或門窗開啟不及時,使苗床土溫變化幅度太大;或保溫不良,造成床內土壤冷濕均易誘發該病。

3.防治措施:

①栽培基質準備。盆栽宜選擇2/3吸水和排水能力較好的鋸木屑和1/3的小石子作為基質,扡插前滅菌消毒,施足有機肥,增強肥力。

②苗木管理。最重要的是溫、濕度的控制。低溫時要注意棚內保溫,避免受凍,濕度大時要注意勤換氣,白天在苗木不受凍害的情況下,儘量多通風透氣。

③藥物防治。栽植扡插前栽培基質要進行藥劑處理,可選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用藥量為每平方米8克~10克。發病初期可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毒殺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天~10天1次,一般用2次~3次。由於噴施藥液後會導致床內濕度過大,因而要通風,降低田間濕度。

三、葉尖枯病

1.識別特徵:該病在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西洋杜鵑上均有發生,且從上部好葉或嫩葉開始,發病初期上部葉片的葉尖褪綠變黃白色,漸變褐色並向葉片基部擴展,葉尖邊緣兩側向下反卷,病斑的長度約2毫米~14毫米,占病葉總長度的2/5左右。病健交界處明顯,葉片乃至枝條失水萎蔫。剖開病葉葉柄和靠近病葉的莖可見中間變成褐色或深褐色,重病株常全株凋萎枯死。

2.發病特點:該病害也是由一種真菌侵害所致,在適宜的條件下病菌從葉尖氣孔或傷口侵人,在植株體內從侵入點擴散到維管束組織,隨著植株體內水分和養分的運輸而擴展到其他部位,如果病菌擴展到一側的維管束,就會表現植株半邊枯萎、半邊正常的現象。

3.防治措施:同褐斑病。亦可用緩釋性的肥料,減少葉面噴肥次數,防止噴水過程傳播病菌,另在扡插前用敵克松對土壤進行消毒。扡插後發病,盆栽杜鵑可以換盆換土;如果在3月底到4月初落花前發病,可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交替噴霧。

四、紅葉病

1.識別特徵:紅葉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發病初期,葉片的葉肉細胞組織出現暗紅色小點,不久紅色斑塊擴大,色加深,葉脈仍保持綠色。隨後病斑變成褐色並增多變大,最後整個葉片紅、褐、綠斑塊相間並逐漸變幹脫落。如果在發病初期用藥,紅、褐色斑塊可以逐漸消失,如果到中後期用藥,則不能消除症狀,但重新生小的心葉則為綠色,轉入正常。

2.發病原因:紅葉病主要由缺鎂所致。鎂是植物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元素,如果缺鎂,一是葉綠素不能形成,光合效率降低;二是呼吸鏈上多種酶的活性減弱,呼吸作用受阻,能量減少,嚴重地影響植株的礦質代謝;三是氮代謝減弱,合成的氨基酸減少,造成碳水化合物過剩,過剩的碳水化合物形成較多的花青素,葉呈紅色,植株瘦弱,加重了其他病害的發生。

3.防治措施:對於紅葉病的防治重點是培育健壯植株,增強抗病能力,並增加光照,促進光合作用和礦質代謝,還要注意施用完全肥料,如用豆餅漚制的餅肥水稀釋5倍~10倍澆灌,穴施幹牛糞(不僅可以增溫增肥,還可以保持土壤疏鬆),另在發病初期用1500倍~2000倍硫酸鎂溶液葉面噴霧2次~3次,效果很好。

五、小葉病

1.識別特徵:小葉炳也是一種生理性病害,其症狀表現為:枝條頂端節間縮短,葉片簇生,新生葉片明顯變小,約為正常葉片的1/3~1/2,葉色較深,生長速度緩慢。

2.發病原因及防治

小葉病主要由缺鋅所致,缺鋅後,植物體中的吲哚乙酸和絲氨酸不能合成為色氨酸,進而不能形成生長素,缺乏生長素,則首先抑制了生長點部位的細胞分裂和伸長,故必導致節間縮短,葉片簇生。在防治上可噴施800倍~1000倍的硫酸鋅溶液或與1%尿素混噴,每隔7天~10天1次,連續2次~3次。另可通過中耕鬆土,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增強根系活力,促進營養元素的吸收。